绵竹县城中曾经有三座火神庙,你知道吗?-世界观热点

来源:画境绵竹 2023-04-25 18:40:06


(相关资料图)

火最早产生于自然界之中,先民们从最初对火的畏惧到逐步将火应用于生活之中,在对火不断地认识与利用下,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由具体的物象演变为人格化的火神。

古代城市建筑多由砖木构成,在一些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地方极易发生火灾,为祈求得到火神的庇佑避免火灾的发生,往往建立火神庙来供奉祭祀火神,古代绵竹也是如此。

据清道光版《绵竹县志》记载,当时绵竹县城中就有三座火神庙,分别位于县城的三个方向,即东街的东火神庙西街的西火神庙南街的南火神庙,按照五行学说的观点,北方壬癸属水,与火相克,故在县城北门方向不建火神庙。

东火神庙又名炎帝庙,《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为火名。可以看出东火神庙所奉祀的火神就是炎帝。该庙创建于明代,清代有过维修和扩建。进入民国,为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1928年3月,绵竹县市政局将东火神庙内原有钟鼓二楼分别改建为时钟楼和警钟楼,二楼承担起统一全城时间以及发出火警警报的功用。上世纪二十年代市政局规范全城市场区域,将东火神庙的空坝规划为木炭和蚕茧交易的市场。

民间的火神祝融形象。

西火神庙建于明代,初名紫函观,取东来紫气满函关之意,清雍正年间改名智光道院,庙内塑有火神祝融神像,故民间又称呼为西火神庙。1930年,绵竹士绅富商为振兴地方实业,方便民众生活,决定创办发电厂。电厂地址就设在供奉火神祝融的西火神庙内,这样的设置寓意电的出现同火一样会给夜晚的人们带来光明。筹备人员与西火神庙住持签订房屋租约后,经过各方面的准备,1932年电厂正式发电,并正式命名为绵竹县光明电灯公司。从此古老的庙宇内传出了机器的振动声,在这里发出的电流输送进了绵竹商户和百姓的家里。

南火神庙创立于清康熙时代,乾隆及道光年间均有重建,据县志记载庙内有大殿、拜殿、乐楼、两廊等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各殿供奉有伏羲、雷祖等神灵,供宗教人员和民众祈福祭拜。1944年原在大西街文庙的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因学生人数增多,校舍不够使用而被县府指定迁入比较宽敞的南火神庙办学。女中校随后成立了新校址培修委员会,着手对庙内闲置房舍进行勘察规划,维修改建为教室、寝室、办公室等学校用房。随着女子教育的不断发展,女中校又在庙内相继办起高中班。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为绵竹的教育提供了场地,也见证了绵竹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据民国档案记载,绵竹的一些乡镇如广济、土门、河坝场(绵远)、孝德等地也同样建有火神庙,可见传统社会对火神的信仰是相当普遍的,这反映出民众对于火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感恩心理,同时也寄托了对神灵保境安民、福佑众生的美好期待。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东火神庙成为了电影院,西火神庙成为了供电分局,南火神庙成为了南街粮库,这些火神庙的场地虽然都已改作他用,古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是这些庙宇在历史上对地方的市政建设、工业及教育的发展也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图据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为你推荐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家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